Eco Art Walk Kate Siu eco arts media

【藝境之約】Kate Siu:用藝術向生活發問 於細微之處見英雄主義

多數藝術家的藝術創作源於對生活的細緻體察,本期【藝境之約】介紹的藝術家及工業設計師 Kate Siu 便是一個典型,她的生活哲學融入在作品中。她的藝術作品多與日常生活、香港城市面貌,以及社區有關。她熱衷於走上街頭觀察城市的角落,像尋寶一樣找尋有趣的東西,通過再合成製成最終的雕塑作品。在觀察和再造的過程中,Kate Siu 發現了她和城市之間新的可能性,亦更深入地探尋自己與城市的聯繫。

城市劇變引發的疏離和陌生感

拋開城市中的龐大建築,轉向那些不曾被人問津的小事物,甚至是廢棄物,這樣的轉變源於 Kate Siu 行走於城市道路時的親身體會。幾年前,香港急速的變化讓 Kate 有些無所適從,這令她對眼下生活的城市產生了一種莫名的疏離感——好似周身的大部分事物與自己並無關聯。

想必很多人也曾有過類似的感受:行走在熟悉的城市街道,落入眼底的所有人事物變得異常陌生,自己和世界彷彿不再具有連結。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獨立於個體的存在,自身這副軀體的存在也和流動的思想處在相對的異端。這種毫無由來的疏離感和陌生感,讓人禁不住質疑自己的「存在意義」。

莫名的疏離感,加之城市發展的劇烈轉變,Kate 感到一絲傷感。對此,她的方式是將注意力轉向生活中的「小美好」。她說:「從那時開始,我將注意力和心思放在日常的事情上,欣賞街上一些微小的事情或物件。從而開始收集有趣的小物件來製作作品,表現這個城市那些未被關注而又美麗的小東西」。

從《默物》揭示「見微知著」的生活哲學

Kate Siu 秉持的藝術理念是:「超越慣常的框架,關注自身以外的事物中的微妙平衡」。

此次參與 Eco Art Walk 的作品名稱叫《默物》,名字源起於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被看見或不被重視的物件或事情。該作品中呈現的「另類共生狀態」,反映在不同的材質矛盾地碰撞在一起。一些看似如廢物垃圾的小物件、輕柔的羽毛和不同形狀的陶瓷,雖互為異質卻相互容納,呈現出一種看似是寄生物般的共生關係。Kate 坦言,這也是她對生活或生活的地方的一種看法和寄意。

Kate 的過往作品也始終如一地貫穿著這種「共生」概念。若有心的觀看者曾有留意,我們在其中可以瞥見柔弱的羽毛和鐵線、岩石和生鏽的金屬零件、薄如蛋殼的凹坑中包含寶石般的色彩玻璃。這些形狀和結構萬般多樣,有延伸的、矮胖的、觸手狀的、綿弱的等等。它們幾乎像水生生物,或像建築物,亦可能這兩者都是,又或都不是。

她的作品邀請我們珍惜那些頑強、微小、令人驚嘆但未被歌頌的日常事物。這也反映了一種「見微知著」的生活哲學:生活於細微之處窺見偉大。

在創作中探尋與城市的新一種聯繫

談及作品的創作,Kate 感慨到:「如果你用心去觀察和欣賞它們,總會找到一些有趣或美麗之處。我的作品就是將一些看似廢物或應該要丟棄的物件,重新運用製作作品,轉化成新的狀態,令它在一次被人看見,賦予新的意義」。

當她嘗試從生活的細微之處觀察時,事物的細節被放大,即便是最易被人忽視的廢棄物也成為美得很特別的存在。而 Kate 親力親為地將這些事物進行再造,重新賦予它們以新的存在意義時,她也和散落在城市的現實事物發生新的關聯,創造的美麗事物也變成了滋養心靈的「小美好」。

在這樣的「發現 – 收集 – 創作」的過程中,Kate 找到了自己和城市之間存在的新一種聯繫,在無限可能的創造中窺見了人事物的新一層次的存在意義。如果說 Kate 的藝術創作是在為現存物創造並賦予意義,那麼她對於尋找生活意義的態度便是「細緻地生活」:細緻地觀察城市角落的事物、搜集被人棄置的物件、將所思所想所悟具象地表達。

對於個體面臨生活方方面面的席捲、城市喧鬧的裹挾,在 Kate 看來,既然城市是不會因為她一個人而改變,那麼人便要主動去適應這個城市的環境和變化。

這並非一種消極、逃避的生活態度,而是在浪濤中握緊主動權的堅定生存法,是深知自己對生活的無力之後卻主動選擇以何種方式生存的智慧,是看清了表面背後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的英雄主義。


Written by Haylee. KV created by Kara.